星期日, 1月 21, 2018
無條件的愛,篇
有ㄧ種無條件的愛叫「櫻桃爺爺對小丸子的祖孫情」,小丸子迷應該常看見爺爺對小丸子百般接納的橋段,無論小丸子做什麼,或發生什麼事,爺爺總是給予包容與關愛。
爺爺的對小丸子的方式,與個人中心治療學派裡,強調的概念:「無條件積極關注」(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)有點類似,指的是治療者對於個案的陳述,不以批判性的態度,亦不反對或支持,僅去接納、認同及關懷對方,透過這樣的過程,使個案感受到被尊重,再加上治療師的「真誠ㄧ致」(congruence)及「同理心」(empathy),個人將有機會轉變,建立自我價值。
回到生活中,治療關係外的無條件的對待,很常發生在親子關係間的討論。曾經有位個案沮喪地跟我說,他難以忘記母親看見他考試名次後失望的表情,加上他有位成績很優異的哥哥,常常被拿來比較,手足競爭的情況下,他總認為,自己若是成績不好,便無法得到母親的愛。在這個例子裡,孩子面對大人時,心中產生了「有條件的愛」,經常懷疑:「是不是我做得不夠好,媽媽才不喜歡我?」長大以後,他在面對親密關係時,也經常討好伴侶,甚至覺得自己ㄧ定要擁有更好的條件,對方才不會離開他,導致自己在關係中缺乏安全感,也備感壓力。
每個人都渴望被認同,也需要被尊重,「條件式」的愛與關注,會導致自我概念扭曲、自我價值低落,也會造成情感的矛盾與疏離。
然而,在親子教養中,「無條件的愛」與「寵溺」是不同的,給予無條件的愛並非放任不管,而是不以「你做了什麼,或不做什麼,我才愛你」的方式對待孩子,那身為家長可以怎麼做呢?很重要的一點便是:「把問題行為跟孩子分開」,也就是讓孩子知道:「你永遠都是我深愛的孩子,讓我很不開心的是( )的行為」(括號舉例:你哭鬧起來亂丟東西、一直打電動影響了作息...等),當我們用這樣的方式與孩子相處,也能更進一步去理解孩子問題行為背後的原因,以及和孩子一起練習學會用更適切的方式表達自己。
有時候,孩子面對家長給予的期待,會產生被評價的扭曲,像是稍早前提到的例子,因考試名次不佳所流露出的失望,讓孩子誤會只有名次考好,才值得被愛,也許,家長這一方可以先覺察這份期待是否來自內心的焦慮,以及釐清這份期待想要表達的善意。我始終相信,大部分的父母親都是希望孩子能夠好好的長大,長大了以後能夠過著好日子,可惜的是,這份「我真的為你好」被曲解了,反而孩子感受到的是壓迫,所以,當給出期待前,先想想自己在擔心什麼?以及聽聽孩子又如何面對自己的現況,適時的給予尊重及信任。作為孩子的一方,也可試著表達自己的感受,也許只是誤會了父母的「有條件」,透過溝通及澄清,雙方也才能促進良好的親子關係。
談到這裡,突然覺得,櫻桃爺爺其實好像遊走在無條件的愛與寵溺的邊緣啊!難怪小丸子也蠻賴皮的!還好,媽媽還是會跳出來止血一下失控的狀況,下一篇就就來談談小丸子與媽媽的母女關係吧!
心理師筆記:接納,展開了賦能,讓個體找回了自我價值,尊重,給予了信任,讓個體建立起自我肯定。無條件的愛與關注,讓「人」得以成為「完整的人」。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