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六, 2月 03, 2018

禪繞蚊香蛙,粉彩旅行蛙



天氣冷颼颼,我的蛙蛙持續旅行中,我在家避寒畫畫他,繼續玩玩禪繞疊直覺粉彩。



突然想到,之前我用禪繞圖樣:春天(printemps)結合了寶可夢裡的蚊香蛙,整個畫面還有點像電影「美國心,玫瑰情」的海報,想起來真覺得逗趣。

這也讓我發現自己似乎很喜歡玩小遊戲,無論是之前很夯的寶可夢,或是近日掀起熱潮的旅行青蛙,也因為遊戲的發燒熱度,很多專家學者開始分析這些手遊對於心理產生的影響,像是這次的旅行青蛙,就出現了用客體關係、依附理論等進行討論。

或許,在談論之前,每個玩家都可以先想想,會下載這個遊戲,是出自於什麼樣的動機,或是對這個遊戲、角色,自己是如何去定義的,可能才能進入更深一層的討論。

有的人是好奇,想一探究竟,有的人習慣用遊戲打發時間,玩過一個是一個,也有的人把遊戲當做是生活中的陪伴,認真投入在遊戲的角色裡,當然還有更多不同的可能,每個人的心理機制就不同了。

所以,並不是每段關係,都會引起依附的複雜情結。你對關係的定義,以及你所感受到的關係程度,都是需要考量進去的。

不過,我覺得有一個部分很有趣,就是為蛙蛙取名字,這與藝術創作後,為自己的作品「命名」有一點類似,有時候我們如何去取名,也表示著我們如何去定義自己,加上蛙蛙的角色形象,也很可能在這過程中,將自己的某一部份,「投射」給他了,所以,即使大家的蛙蛙長得都一樣,但對玩家來說,可是有不同的情感連結在裡面,甚至也投射出不同的個性在蛙蛙身上,導致有時候看起來,還真的有點不一樣呢!

隨著蛙蛙在我們心中的定義不同,也就展開了與角色的關係。有的人把蛙蛙當成是自己(可能是如實的自己,或期望中的自己),在照顧蛙蛙的過程裡,也滿足了照顧自己或實現自己的渴望,有的人把蛙蛙當作是日常的一種陪伴,開始會想念,會期待,會猜測,或是失落、焦慮與各自獨立。

每當談起手遊,也會展開社交關係的討論,有些論點提出,手遊會導致人際疏離,更加深了社交退縮,不過,我就有個個案,因為手機遊戲,在現實生活中結交了新的朋友,就像Facebook近來不斷被旅蛙洗版一樣,反而是社交分享中很大的樂趣呢!

我想,沒有什麼影響是絕對的,端看每個人,在現象中,產生了什麼樣的覺察與互動。我也在想,當旅蛙退燒後,會不會有很多流浪蛙呢?但我想蛙蛙應該還是很可以過好自己的生活的!(笑)

碎碎念這麼多,也跟大家分享自己愛畫畫的作品,我想,這也是一種與遊戲角色建立關係的方式吧 :)





  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